赤腳八小時

Cindy Chen
5 min readSep 30, 2019

--

〈我在實踐 — 實踐。〉【隨手札】

工作室

前情提要—

在實踐大學建築設計課程的一門選修課〈建築六感〉中,老師要我們嘗試一項體驗—選擇一天赤腳八小時,盡量走出校園。於是我在體驗過後,簡單記錄下心得感想。

當我赤腳走出宿舍的那刻,踩到些微冰冷、濕漉漉的地面,我心裡想著:“Wow, so cooool !!” 一種興奮的感覺像是湧泉般汩汩而出,讓我不多顧慮的邁開大步 — 展開8個小時的體驗旅程。

在前天晚上,因為下了近一天的雨,一邊洗衣時一邊想著:「真的要明天阿?」想到要赤著腳在下雨天,穿過校園、走過街道、搭捷運、上課、吃飯、上廁所……,心裡想著腳會不會很髒、踩到噁心的東西,亦或是被路人用奇怪的眼光看而感到尷尬,因此一直冒出想打退堂鼓的念頭。

以前高中在自學時,其實一直有想嘗試許多打破嘗規的實驗,但同樣的被這些念頭給牽絆住,而不趕跨出第一步。但現在因為是一項作業,我必須得做,而且不是只有我一人,似乎讓我多了很多勇氣去突破自己的內心。我打從內心很慶幸上了這堂課,終於逼我跨出去舒適圈!

好囉,那就讓我們開始吧:

早上7:40我收起夾腳托。從我離開宿舍的那一刻,我開起相機 — 開始錄影。

雨水滴答滴答的直落地面,我的雙腳就這麼大步大步的踩過去。

當腳不再被溫暖、舒適的被包覆在乾燥的鞋子裡,而是濕、冷、刺痛的貼彿在各種材質、各種密度(影響溫度)的物體上去感受,用解放的感覺來形容或許太過單調。

用比較具體的來描繪,我覺得就像切•格拉瓦展開他的摩托車之旅,旅程不久的途中,他的摩托車因控制不佳,摔出車外,東西飛散,四腳朝天、全身泥濘。那一刻,他感受到他已完全脫離那種文明、舒適且安逸的生活, 正如他在日記中寫的:「我們覺得自己呼吸到了更輕快而自由的空氣 — 一種充滿冒險味道的空氣。」沒錯,就是這種感覺!(笑。

走出宿舍、經過圖書館、到電梯裡、進工作室、穿越騎樓、大馬路上、捷運站、車廂中、補習班、自助式餐廳、廁所…….

柏油路面帶來些為刺痛的感覺,我盡量放輕腳步,讓刺痛感不這麼強烈。

買早餐的路上,在騎樓濕答答的地面,我因深怕滑倒而小心翼翼的前行。

搭著捷運的手扶電梯,那階梯上的橫紋比柏油路的顆粒來得更顯刺痛。所以我後來改用爬樓梯的上下行走。

在感到刺痛的那刻,我有一個發現: 若沒有鞋子這種東西,在電扶梯的設計上,它或許不會是個好產品。所以事物都是彼此相關聯的,一個事物的產生是建立在另一個事物上。

若我從沒脫掉過鞋子踩在上面,我不會去思考這個問題。

在開始這項「實驗」之前,我其實一直滿擔心週遭的人會怎麼看我,「會不會覺得我是怪人?」因此我在行走時,我也特別注意路過的人們的眼色和表情(這也是我想實驗的部份)。

我發現路人會注意一下我的腳,但也僅僅就是這麼一撇而過。 回想那些我看過、曾覺得「很奇怪的人」,也不過就是這樣撇一眼,隨之拋諸腦後罷了。

我認為 — 其實:「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中」,這樣的說法並沒有什麼不對,因們生活中大部份的時間,我們總是只關心著自己的感受、自己的所見所聞、所思所想,對於週遭的事物、印象,其實絕對不會比自己因這個事物所帶來的感受深刻與強烈。

我第一次這樣嘗試「當別人眼中的怪人」,「哇原來就是這種感覺阿!」根本沒什麼好怕的嘛!也不必太在意阿。

我走到補習班上課,櫃檯的人叫住我,說:「同學,為什麼你沒穿鞋子?!」我跟她解釋了原因後,就有點尷尬的走了。這件事讓我了解,穿鞋子這件事已經成為了人類習慣與禮儀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,是所有人都覺得理所當然的一件事。

這讓我回想起上一堂課(建築六感)的一開始,老師叫我們換了兩次位置的那件事。其實老師在課堂上所講的每一句話都耐人尋味,我一直不停的左思右想著字詞之間蘊藏的意義。

我記得老師問我們:「為什麼你們會這樣坐?為什麼會選擇坐這?是因為從眾嗎?又或是…?」我開始思考著這個問題與我現在正進行的實驗/體驗的關聯性。 「那為何我每天都要穿鞋?」除了擔心被尖銳物刺受傷或怕被弄髒弄濕而感到不舒服,這幾個理由外,我發現我其實從未認真思考過 我每天從一睜開眼、醒來所做的每一件事。

每天自然而然會自動做的事,似乎就這麼日覆一日從未改變的進行著,我沒有仔細思考過做它的理由。這成為了一種習慣。習慣有好處,也有壞處,但當人的腦沒有一種「後置感官」,從更高處來看待自己所做的事,就會被習慣框架住。說的誇張些,人就像行屍走肉一般。也會限制自己的創造力、思維。 「習慣」除了有這樣的「特性」,我覺得它也像一個控制閥,當養成以後,會漸漸的把我們的感官關閉,我們的感受力漸漸變得淡薄。

寫到這,我又思考到另一件事 — 關於感受力,每個人都會有,因為每個人都有五官能接收各種資訊。但感受卻能分成「活的」和「死的」,我們的感覺神經元同樣接收進來,但到達我們腦中所產生的意識(想法!),卻可以相差千萬里之遠。沒有任何想法,感受就是死的。 關於「想法背後的想法」,一直是我從自學後一直在磨練自己的一塊,而這跟感受力息息相關。當我做了一件事,產生了某個想法,然後我就會警覺的開始思考「為什麼我會出現這樣的念頭?」這個思考習慣,會讓我們啟動自己的敏感開關,讓自己注意起日常所有發生的小細節。

好了,先到目前這樣。

但我相信這絕不會是心得的結尾。因為許多想法和感觸往往是經歷更多、回頭檢視,才能發現更多更豐富的寶藏!

我已經開始期待下一堂建築六感了。 :)

影片:https://m.youtube.com/watch?v=3P36xV75K_U&t=1172s%E7%8F%BE%E5%9C%A8%E6%89%8D%E5%89%AA%E5%A5%BD%7E

--

--

Cindy Chen
Cindy Chen

Written by Cindy Chen

深刻的活著,當個清醒的人。 /歡迎聯絡/ ivy8912241717@gmail.com

No responses y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