禁語24時
〈我在實踐 — 實踐。〉【隨手札】
時時刻刻提醒著自己—「我不能說話!」這的確是一件令人難耐的事。深怕自己一個恍惚閃神,就不小心脫口而出、發出聲音或言語。
在禁語的過程,讓自己沉浸在一個只聆聽外界聲音的環境中,對我來說其實並不困難。我認為困難的在於—自己隨時得「警覺」:「此刻的我應該保持甚麼狀態?」
我滿習慣長時間不開口、一個人靜靜的思考與做事。在體驗的過程中,一直讓我回想到高中自學的時光。沒錯,又是那段日子。在那兩年的時間裡,我大部分的時間是一個人獨處的,我沒有同儕可以聊天、沒有其他人可以互動,彷若與外界隔絕一般,而唯一能面對的—只有自己的內心。
為甚麼在這些特別的體驗時刻 (赤腳8小時、閉眼穿針、一天不說話…等),總會讓我從過往的這段日子又挖出一些東西,一些感受、亦或是更深的體悟。?
(閉眼縫的坐墊)
在我還沒自學以前,我並不覺得獨處又甚麼困難。即使在學校,我一樣能夠安安靜靜的在座位上做自己的事、待上一天,但當我自學的申請流程即將跑完,我即將要成為一位「準自學生」時,我才開始意識到—「在接下來兩年的日子裡,你會失去很多與同儕說話、互動的機會,你大部分的時間將一個人獨自面對,不論是任何事、課業、興趣…等等,又或是自己各種的情緒、想法。而這不會只是一天、兩天,不會只是一個周末,更不只是一個寒/暑假的時間長度,而是近整整兩年的日子!」我每天醒來一睜眼,就是不斷地這麼重複提醒著自己,告訴自己要開始適應這樣的生活。那時,我頓時才發現—原來對於獨處、坦誠面對自己的內心,是一件多麼令我感到害怕、不習慣與恐懼的事。
很多人認為人際互動需要培養和練習,卻不了解 — 其實能夠「獨處」 — 更需要學習。
雖然我也能夠在學校大部分時間都不說話,但有時和同儕相處在一起,聽著他們聊天嬉鬧、看老師上課偶爾搞笑,那些喧囂…,其實我的身心都是放在周遭環境發生的事上。我並沒有真的啟動那個—隱藏在深處「察覺自我與內在的開關」。也就是說,我的感官是外放的,即使我能好幾個小時安靜做自己的事,但我的心、我的意念並沒有全然專注地在觀察與意識自己的行為。而是像個飄忽不定的空氣,隨風向、隨環境,到處流竄。
自學以後,我同樣靜靜的一個人待在書房中,但不同以往的是—那些喧囂嬉鬧聲消失了!上下課鐘聲消失了!廣播聲消失了!一切事物都完全的安靜下來。我唯一能聽見的,只有屋外的啾啾鳥鳴,和偶爾風大時吹過樹葉所發出的沙沙聲。好安靜。好安靜。
在收到一整學期的作業清單後,我為了不要讓自己的思緒陷入在這種「孤單」的情緒裡,我瘋狂地投入這些作業和書籍中,讓自己忙的不可開交,在忙到一天快結束的時刻,我躺在床上想著:「我今天做了甚麼?我都在忙甚麼?我現在的感覺如何?」突然在某天,像是被敲醒一般,發現自己的狀態其實和過往在學校的日子沒什麼不同,只是換個地點罷了。(我想著:我自學的目的不是這個,對吧?
我察覺到自己瘋狂的找事情給自己忙,只是一直想逃避「獨處」這件事,我未曾好好問過自己:「現在的感覺是甚麼? 為甚麼會有這種感覺? 我想要怎麼樣的生活方式—造就我每天的感受?」那時起,我開始每天刻意留給自己一點時間,甚麼事也不排、不做,就只靜靜的感受和思考當下的狀態。
這個習慣,看似簡單平凡,現在回頭檢視,卻是我培養感受和思考力極佳的訓練過程。我大量的感受每一時刻、每一事件所帶給我的身心狀態,正如同我在課程中所體會到的。雖然看似不同事件,對現在的我來說,卻是同一件事情。
回到這次的體驗上,我不說話的時間,再次帶我陷入自己的思緒想法中。像是另一種「獨處」的練習。好像被一層薄薄的罩子蓋住,與周圍隔離起來。或許很多人會覺得自己安靜下來,發現、觀察到更多周遭環境的變化與動靜,但對我而言,卻是更深入的觀察與感受自己。
提到過程中發生的小插曲—在當天晚上,我突然不知為何的肚子痛了起來,我痛苦的快步走回宿舍,在當終於抵達寢室、把房門關上的那刻,我差一點點不小心喊出「痛死了!」,在將說出口之際,想到24小時禁語的規定,又立刻吞了回來!那時心想:哇嗚,真的會恍神而忘記呢!
酷的是,我也開始思考,自己平常會不自覺地自言自語,亦或是發出聲音,實在是一件滿有趣的事情。對於語言與聲音,除了為了溝通,是否還有其它作用?這個問題,待我慢慢思考。
因為不能直接以聲音的方式來表達,我改用文字與手勢來跟同學溝通,用比的、點頭的示意去買東西。我發現其實有些行為即使不發聲講話,別人也不會覺得奇怪。似乎肢體動作本身就是我們日常的溝通形式,包括細微的表情。這是在這次體驗之前,沒去察覺的部份。
(我去買早餐,和店員的溝通方式)
在這個體驗前,老師鼓勵我們也可以去嘗試--不用網路、文字、甚至面部表情等任何可以表達的媒介,體驗看看是什麼感覺。我本來想嘗試,但後來發現根本不可能,因為其實我們所展現的一舉一動,不論多麼細微,都是在「傳達與表達」。而我們之所以能夠辨別事物的狀態,正是因為這些事物都在以某種形式表現來傳達它的涵義。包括顏色、小動作、眼神.....,我們除了發聲的語言,能當作表達的媒介,實在太多太多了。
(和同學用寫字來溝通)
這24小時過去了,我中間因為同學偶然的問題,在專注的做作品裡頭抽離的剎那,忘了規定、不小心脫口而出。
雖然很遺憾沒挑戰成功,但這24小時讓我思考和感受了更多事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