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酵‖ Connect The Dots

〈我在實踐 — 實踐。〉【隨手札】

Cindy Chen
8 min readNov 14, 2019

一大堆的思緒在腦中交織著,龐大到難以梳理。

因為不希望將這篇心得 僅僅視作一項該完成的作業,我更想將整個從無到有的過程、到此時此刻正敲著鍵盤 回想下午交流情景的每個細節都好好紀錄下來:

看著今天下午所呈現出的結果,再回想著過去兩周以來所經歷 — 「釐清、分析、反覆挖掘」,直到最後產出的過程,一切都令我覺得不可思議。

若要說這從無到有,一直到最後的演出、交流分享、這整個過程都視作一場演出的話,我覺得最最精采的部分是在我們組內「討論再討論」的每個當下。

時間約莫是在上上周,也就是許組展演前的那週,我們開始了密集的討論。為了想出至少三個方案,以便和老師近一步討論大方向,大家提出了很多很多不同的意見和想法。

記得我們討論過的方案包括 — 想用熱成像表現加上錄影的方式、再播放影片讓大家看到我們紀錄的各種溫度;也有想營造不同的隔間空間,房間裡頭放置著溫度的殘留物,展現「餘溫」的感覺;又或者用兩個人表演舞蹈的形式去展現人與人熟悉增溫的過程;移工來台遭遇的情況和可能產生的感受;視障者的夢境……等等,好多好多。因為每個人思考的角度都不同,看到的問題點和共鳴程度都不大相同,所以大家再再提出了一個個全新的idea。當時的我感到憂心焦慮,害怕以目前的進度使得後面準備時間不夠充分,加上大家提出太多太多不同方向的概念,一直沒有一個很核心的主題。我試圖想將大家引導到那個核心,但自己卻沒有較明確的想法提出可以怎麼具體執行,所以講出的想法似乎也不具說服力,那時我感到陷入一團混亂以及些微的沮喪。

直到上周三,與包老師談了近兩個小時後,大家像是在茫茫大海中抓住了一根救命浮木似的,迅速聚焦又有共識的決定在「科技冷漠」這個主題上。現在想起來,與包老師交談的這段過程,對我們組也好,或對我自己來說,收穫真的滿大的!

對我們組來說,因為老師有著較豐富的經歷,對我們提的想法與可能呈現方式 所需要花的時間成本 給予利弊分析,所以其實當下我們就滿快的篩選掉那些 距離還遙遠而抽象的概念,轉而往已經提出、且較有想像畫面的「科技冷漠」主軸 作為發展核心。

而對我自己來說,我重新審視了「建築六感」這堂課、以及我們創造這些事件的意義。

過程中老師提到過去有學長姊做了一場很實驗性的展演,雖然最後被R掉了,但後續引發的想法效應引起很大的波瀾和轟動,長達數小時多的思辨交流和討論。

「若這是一個開啟對話的平台,你們想在這個平台上 引起甚麼樣的討論 讓大家進而去思考這個問題 ?」

接收到這句話的當下,如當頭棒喝一般,像是撥開了厚厚的迷霧般,彷彿更看清了些甚麼。因為在之前的討論過程中,我們每有一個新的idea出現,才想不久,就會被另一人質問說:「那如果觀眾說xxxx怎麼辦? 你這樣做,萬一觀眾認為是xxxx怎麼辦?」我們一直把重心放在「觀眾的角度」去思考,卻忘了我們自己想呈現的東西 到底是甚麼? 我們關切什麼樣的議題,想要讓大家透過我們的展演一同去思考? 這本身不一定要是答案,也可能只是拋出疑問。

雖然一場展演不能完全不考慮觀眾視角和感受,但更不該只為了取悅觀眾而去做某些事情,而是應先往自己內心去挖 去問自己,「我到底能夠怎麼利用這個平台,創造怎麼樣讓大家深入思考的機會?」若連自己思考的都不夠深入,你又怎麼去引導觀眾 去感受你想傳達的議題?

在意識到這點後,我們這組就漸漸能在後續的討論裡,更聚焦在我們想探討的議題上、我們所想的呈現方式上。

但,可別以為在那兩個小時後 一切就順利了。不。

在抓住科技冷漠這個核心後,我們很快跳入討論表現法的部分。從一開始就想著「如何讓觀眾在等待開演的時刻前,自動拿出手機使用,群體彼此創造出那種的冷漠感,然後後續再加上甚麼表演回應到這件事上,讓他們自己能意識到自己與周遭所產生的隔閡與疏離……」

我們光是思考怎麼讓它們持續使用手機、到收起手機的過程,就想了數個方案(表現法)。 當下我不知怎麼的,或許是因為看著大家陷入膠著狀,讓我開始思考著:為甚麼我們要一直focus在手機這個東西上,難道我們想呈現的特別是手機造成的影響嗎? 若不是, 那是甚麼?」當我拋出著個疑問後,大家似乎都思考理解到一個重點 — 我們會造成這個疏離和隔閡,其實很大程度上並不是因為手機,手機只是個媒介,真正讓人疏離的 — 是背後人面對陌生、不熟悉感所產生的逃避,選擇用自己的手機把自己框架在自己的舒適圈裡。

於是針對這個核心,後續我們才有了今天所呈現的最終結果。

中間 我們討論場佈、討論每個人要去和觀眾產生不同的連結方式、組內互相提出尖銳問題反問、試想觀眾可能會有的反應…這一切就慢慢這麼理出來。甚至特意安排了 — 讓那些平常很少交集的人坐在附近。

老實說,因為最終這個表現法不是出自我的想法,所以其實理解上抱持著懷疑和擔憂,「這樣做真的好嗎?」從開演前一天、直到開演前的前幾秒,我都是處在焦慮不安的狀態,擔心觀眾預期的會和我們預想的不同,若是這樣,那當下能夠怎麼反應?

「好在,一切進行的算挺順利的。」

在我正想打下這句話的時刻,我停住了

有滿多人的回饋中提到,他們覺得自己是在一個基於尊重和配合表演的情況下,才選擇做出回應。有些人甚至覺得這樣的方式似乎太侵入性,太過暴力。

這個問題,正是我在演出前最擔心的部分。所以應該算是預期之內會聽到的回應。

在解釋這件事上

我認為,不論是擁抱也好、牽起手也好,各種方式都不是最後的答案,我想,透過這場展演 我們正是想讓身為觀眾的你們,開始思考 — 對於人與人之間開啟「連結」這件事,你是怎麼去定義的?

正因為人和人之間有著差異性存在,所以我們感受到的才會如此不同,對吧?

經歷這麼一場場的展演,其實自己也更了解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、以著甚麼樣的方式存在於群體中。

另外,還有滿多「新詞彙」出現在這場交流當中,像是「權力結構」、像是「個人領地」…,又開啟了我另一個思考面向。目前這部分還沒有太多理解,對我來說 這似乎是個全新的東西,但往後會慢慢探究和消化的。

我同時思考著,若能夠在進行一次演出,我們是否能夠用讓大家感受更深的方式去呈現,而不只是一個強而有力的論述在前面,卻缺乏更多一些感受。

自我檢討

討論過程中,我發現自己比較能站在 縱觀全局的角度 去思考,並提出我的觀點 進而去引導大家抓住核心。這是我較擅長或熟習的部分。但在討論表現法時,就發現自己在這方面有許多不足之處。或許因為經驗不足,沒有太多想法 思考類似的表演形式到底可以怎麼進行。但經歷今天後,算是初次讓我嘗試和體驗到了。

尤其是我們組中三個外系的學姐,都提供了很好的榜樣,讓欠缺自信的我,多了些勇氣去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、多了可以看齊的對象。

後續的發酵

自從我們討論過科技冷漠的議題後,那些談論過的東西並沒有這麼就消失,而是持續在我的生活與行為裡發酵著。

記得我上周末搭捷運到忠孝敦化的過程,一踏上車廂就自然地滑著手機 低頭直直看,不知滑到某個瞬間,思緒像是被拉回到過去的某個點上,「欸! 為甚麼我要一直低頭滑手機啊?」當我意識到這個行為時,立刻就關起螢幕,環視起車廂內的人和他們所做的事。當我又意識到「我意識到」時,嘴角不禁微微上揚起來:

原來,一場展演帶給我的,不只是那些討論與回饋,真正重要的,都是那些在我身上發酵的、能帶入實際生活 所產生的後續效應。

影像回顧

--

--

Cindy Chen
Cindy Chen

Written by Cindy Chen

深刻的活著,當個清醒的人。 /歡迎聯絡/ ivy8912241717@gmail.com

No responses y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