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後一堂了嗎?
〈我在實踐 — 實踐。〉【隨手札】
大一上的日子接近尾聲 — 回頭檢視過去的日子,說快也不快,說慢也不慢。
最後一次六感課,在漆黑的夜空下 — 從八樓透出黃澄澄的光線,大家隨意地坐靠在牆邊 — 精彩結束了最後的談話交流。
走出A棟,迎面而來的是冷颼颼的空氣,頭髮張狂的舞動著。我縮緊了身、拉上衣領和拉鍊,雖然身體還沒適應室內與室外的溫度 — 但心裡卻有股熱流不斷湧動著,好暖、好暖。
若要我用簡單的幾句話、幾個詞來描述六感是一堂怎麼樣的課,老實說 — 目前的我可能沒辦法說得清 — 好多糾結在一起 — 纏繞著我人生過去許許多多的片段,那些悲傷的、驚恐的、溫暖的、喜悅的、令人不知所措的……,我過去不曾挖開去看的、像是被禁閉、壓抑住、封藏於內心深處的 — 透過一堂堂的六感課 — 我才開始回溯、開始解開、開始釋放。
昨天聽著在場的人 分享了好多關於展演的想法,挺多是屬於技術層面,像是布展的細節、每個物件擺設的含意、燈光效果呈現出的感覺……,聽著聽著,忽然意識到,這些總總 — 對於我 之於六感課,卻是較不會在意的地方。
「在日常理性思維的訓練底下 — 我們都需要一個感性的出口。」
這是我在六感課裡 感受很深很深的部分。甚至直到現在 — 正敲著鍵盤打字的前幾個鐘頭,剛與家人通完電話 — 才豁然發現到自己是這樣的一個人、處在這樣的一個狀態。
或許是因為家庭教育的因素,相對保守,因此我也較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情感。即使有很多的想法和情緒,大多是自己悶在心裡 — 那就像一個被棄置在心靈一隅的布偶,我以為他不會說話、不會表達,甚至覺得他沒有生命。直到來到實踐建築,直到上了六感課,才發現 — 他竟然緩緩的、慢慢的、一點一點地動了起來。
寫下這段話的前幾刻,霍然驚覺 — 原來自己的體內,竟然還藏了另一個自己,但我對他 — 卻是那樣的陌生。
那個布偶漸漸開始靈活的舞動了起來,他時而放聲哭泣、時而欣喜若狂,他將所有的情感 竭盡瘋狂的 — 從角落那端,擴散蔓延出來。
過去 那個頑固的自己,總強逼那個布偶、將他懸吊在繩索上,讓他如傀儡般的被控制著每個動作。於是 — 後來,他再也不反抗了,他不再出聲了,他靜靜地、不再說話 — 自此之後,我也忘了他的曾經存在。
每當進入八樓整個偌大的空間當中,我感覺自己彷若那個再次被喚醒的布偶。
每次的展演 — 都是一個個不同生命體所經歷的故事,他們串聯交織在一起,讓好多好多的時間空間重疊在這一個實體的空間之中。
看著那些與我不同的生命故事化為一場場的展演,所有的故事得到了一個可以被解釋、可以被釋放的窗口。就像是一把插入我心裡枷鎖的鑰匙,蠢蠢欲動著打開那道塵封已久的大門 — 我知道 — 在這幾個小時裡(六感課),我可以盡情地把感性值調升、我終於可以不用再壓抑 — 所有自由的想法 — 都可以在空氣中優遊的舞動著,好自由、好自由。
比起那些 — 如劇場設計、空間設計等等篇技術與專業性的檢視,我更在意的是,我從每場的提問與對話中,又映射了多少的自己。
過去,老師要求我們執行的那些「任務」與「事件」 — 可真有其意?
現在想了想 — 或許沒有吧?
不論如何,相信參與的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從中挖取到一些東西,而那些東西 — 只屬於自己。
突然想起上次兩人一組的鏡射演出,依然覺得一切好不可思議。前後整場氣氛變化的差異,和在短時間內接近即興的表演,所有事情演進、發展得令人超乎預期。我看到我身邊的同儕們,想像與創造力是如此之驚人,令我望塵莫及。自己的膽小彆扭、自己的放不開、自己的思緒表達不夠清晰…好多好多我仍缺乏的 — 都在我周遭的學長姐、同學身上,看到了很好的榜樣。
在最後的兩堂六感課,包老師帶入了「即興」的元素。
於是 — 我思考起「即興」的涵義和帶來的效果。
「嗯 — 為甚麼是即興呢?」
在這兩次的展演中,我感受到「即興」所帶來的效果 — 似乎更能大大地打破秩序和慣性,讓所有事物以更直覺和生理性的去發生、發展。一切還來不及去思考與解釋的當下,一切也就這麼發生著。這時的我覺得 — 「即興」才是最貼近真實的東西了吧! 畢竟人生也就是場即興劇啊! 當我們總試圖準備些甚麼,但一切都來的太快也去的太快,好多好多是無法預期與意料之外的。
「這一切都是戲阿!」我想著、笑著。
有些人 或許會認為六感課太多是心靈雞湯、認為自己接收這些 接收得夠多了。但此時此刻的我,正迫切感覺自己需要這些 — 從封閉僵化的教育體制中 — 被徹底地解放出來。
當赤腳走在捷運、走在忠孝東路的街頭、走在細濛濛的雨中,從那時候起 — 我就知道,我的人生開始泛起一圈圈的漣漪,一切已經不一樣了。
又想起上回,我們這組展演結束後 — 組內的成員因某事而起了點小紛爭。而那件事 彷如一個細小的、未被解開的結 — 可以被視為不存在,但它卻真實的存在在那裏。
昨日 — 我們以組為單位 去找班導對談,班導和我們聊聊這學期以來的相處情況,恰好提到此事。
印象很深的,是班導說的一句話:「作品就是在表現人與人之間的相處。你們彼此間發生問題了,卻沒有人去處理,怎麼去處理好作品呢?」不知為何 — 聽到這句話的當下 — 像是瞬時被大力搖醒一般,全身起了點小雞皮疙瘩。
嗯 — 是啊!
作品與現實生活間,緊密的交織纏繞 — 你以為你只是單純的依循一個主題在做作品,卻沒想到它如實反應著你現在的身心理狀態、你與人之間相處的狀態。
現在的我 — 更了解藝術的本質了。喔,不,不只是藝術 — 而是生活裡發生的種種。
想著想著 — 若某天,我不會再上到六感課了,我能從裏頭帶走些甚麼?
或是有甚麼 是我可以從日常裏頭練習 — 能靠著在課程裡體悟到的,以自身為起點、去嘗試看看,靠著自己去啟發自己,讓六感課所學 — 能夠在接下來的日子持續發酵下去?
其實在赤腳和禁語那次體驗後,我就一直在思考著這個問題。
為甚麼 經歷了這樣的體驗,我會如此的印象深刻、情感源源不絕地湧出?
大概跟打破慣性有關?
打破過去的思考習慣、行為模式 — 用觸發直覺的方式去生活 — 一切會變得不同。
我想 接下來的日子,我會定給自己某個主題和規則,每周一次的去實驗和嘗試 — 並打成心得文章記錄。不管是不是仍在「實踐 — 實踐」,我想我會一直一直做下去。
這算是自己給自己的承諾吧 — 不為別人,只為自己。
也是我目前想到能 把這門課 — 靠著自己 — 延續下去的最好方式。
對我來說已經不只是一堂課的課 —
感謝這些日子所有發生的一切、所有相遇的人,我很慶幸 — 來到這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