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溯
〈我在實踐 — 實踐。〉【隨手札】
「眼睛閉上,站起來 — 開始向中間移動,當你覺得旁邊摸得到人時,就抓著他/她,等到你覺得時間合適、差不多了,就將眼睛睜開、然後原地坐下來。」
自上周的六感課,我們又將展開一次全新的體驗「事件」。
繼上一組 顏組最後一場展演後,我們依觀看的位置圍繞著中間在原地坐著,當老師突如其來的下這道指令時,我們完全設想不到 接下來到底會發生甚麼事,而當眼睛閉上、四周全然黑漆的情況下,我順勢牽著坐在我旁邊的人 — 思妤 — 恰好是一位跟我創基同組的女生,當睜開眼時,我們也就自然地成為了接下來要一起進行「事件」的一組。
當我知道我們倆 將在未來一周的其中24小時間,必須形影不離的共處在一起,我有點驚嚇。因為我是一個做什麼事,都喜歡一個人的人,我不習慣和他人有很密集的相處時間和行為。我是個喜歡自由自在 不論何時何地都能夠隨著自己的心意 想法獨自去行動的人。因此,在接收到這道指令的當下,我把接下來我們相處在一起可能會要經歷的事 — 包括刷牙、上廁所、睡覺、吃早/午/晚餐、上課……(所有一天之中可能會進行的所有活動),在短短的幾秒鐘內,在腦中快速的設想了一遍。
「哇嗚,這真是有挑戰性阿!」比起之前的赤腳、禁語 (那些皆能單獨完成的事),這項規定的難度是高出不少。
老師說:你們可以自己設定遊戲規則,可以用線 把彼此綁在一起,又或是其他種形式,這一切都自由心證。
因為發現我們 創基的同一組內,也有另外兩個女生恰好選到同組,因此我提議:「我們何不四個人綁在一起?」
於是我們和另外兩個同學一拍即合 — 遊戲規則就這麼設定了!
之後討論、協調著彼此都最方便的時段,時間也這麼敲定了。
令人興奮的,除了四個一起進行外,我們還決定幹一件瘋狂的事 — 就是在A棟後的那片大草皮上過夜。
星期二12/17的晚上十點鐘,我們的24小時開始倒數。藍色的細毛線,繫在自己的腰上,最後四個人的線頭綁在一起,形成一個「中心結」。
從那刻起,我們的命運就像彼此牽連著似的,做什麼事都一起進行。
那晚,大概是我第一次跟同學去買宵夜,當我們一踏進店家,店員們都好奇地看著我們,問我們在進行甚麼樣的活動? (隔天的早餐也是、午餐也是),還有旁邊的路人也用好奇、狐疑的表情,睜大眼看著、想著我們到底在幹嘛。想到那些對話和畫面,現在還是會偷偷的這麼一笑。真有趣阿。
一起走過斑馬線,我有點驕傲地踏起腳步,也不清楚自己到底在神氣什麼,只覺得團體一起行動時、似乎不再這麼畏懼旁人眼光了 — 尤其是進行著一般人不會做的事時,好像更有了一點勇氣。
到了隔天的凌晨一點多,大夥們都吃完宵夜、刷完牙打理好後,我們提著IKEA裝著的黑色大布簾,加上拿著大包小包的毯子、枕頭,準備搭七樓的電梯下去,往大草皮前進。
雖然已經是深夜,身上的疲倦感也越來越重,但心裡卻是雀躍 興奮不已。
那條細著彼此的藍毛線,我們必須不時地看緊它,怕有時候拖太常會不小心絆倒。於是 — 四個人就這麼跌跌撞撞、擁腫的前進著。
當我們鋪好大布簾,棉被枕頭都擺放好時,四個人躺在草地的正中央,抬頭一望便是幾顆閃爍繁星點綴著的漆黑天空。好美好美。
那天的空氣溫和而涼爽,眼睛睜著能看到A棟幾層樓的黃光還亮著,旁邊有因應聖誕節氣氛而懸掛的裝飾燈,一切都這麼溫馨動人,而我頭頂的正上方,還有建築碩班在進行的奇異活動所懸吊的繩子。天啊,這大概是我做過最瘋狂的事了,當下的感受我會一輩子刻在心裡。
那繫著四個線頭的中心結,就這麼放在墊毯的中心,我們四個人 頭朝著它入睡,就像「眾星拱之」似的。
雖然那一夜難以入眠,而且早上被冷颼颼的空氣喚醒,但那些清晰的感受和思緒仍在無限蔓延著。
早上醒來,我們如常般的刷牙洗臉,只不過是在工作室的廁所,而且我這次終於把盥洗用具都帶來了(這真的是第一次呢)。
我們這四個人裡,剛好思妤和另一組的其中一個女生,平常其實比較常在一起,我則和另一位常在一起。這種關係滿微妙有趣的。雖然之前都處在同一個工作空間,但平時的交集卻不多,也沒一起吃過幾次飯。
所以這天早上,我們一起去了她們平常常去的早餐店吃。中午 — 我們同樣到了一間我之前沒去過的店吃飯。
(當時間快倒數完…)
「剩半小時了!」我們看著手機上的時間開心的說著。當下所產生的那種感覺,是想從束縛中得到自由和解脫。不知為何地,雖然我似乎還是進行著平常即使獨自一人也一樣會做的事,但總覺得 和除了我這個個體外的其他人 一起活動時,會感受到某種不自在、想要掙脫的感覺。
當時間倒數停止時,我們興奮的將彼此身上的線剪斷,心裡感受到的是一種 像放下沉重大石頭的快樂和輕鬆感。
有時候不管是不是熟悉的人,我們似乎都會在彼此接觸時,戴上一層薄薄的面具,這種面具不是虛偽,而是人與人之間留給彼此都舒適自在的距離。若要把這種繫在一起的感受,用空間的語言來描述,我會說,這帶給我一種隱形的壓迫。這種壓迫不是強烈到令你窒息,而是如藕絲斷連般,感到胸口像是有甚麼細微而尖銳的東西在扎著。
一次次的六感課,我越來越清楚自己到底是誰,就如第一堂課的那四個問題:
「我是誰? 我為甚麼在這? 建築是甚麼? 設計是甚麼?」
那時的說詞,還懵懵懂懂,可能連自己講的是甚麼都不清楚,但一次次的反思,這些字詞也漸漸改變樣貌,我盡量地把這些抽象的東西轉化成文字語言。正如同把某種感受和氛圍轉譯成空間和建築是一樣複雜阿。
在這門課程中,我想 我們探討的不只是建築了,而是人性吧。
周遭所有出現的事物、映入眼簾的、感官能感受到的,也都是人性的轉化體吧。於是 — 我們試圖再回推,把這些散亂的點再串連起來,然後回到自己身上 — 找尋答案!
Click here :